科信中心召開專題研討會,科學應對冷鏈食品新冠病毒檢測陽性事件
時間:2021-01-20 09:14:00

會議現場
2021 年 1 月 20 日,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以下簡稱“科信中心”)召開冷鏈食品新冠防控研討會,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海關總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等機構的 30 余位專家及行業代表參加了討論。

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 李泰然二級巡視員
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二級巡視員李泰然表示,盡管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精準”防疫的總體要求,但各地各部門在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層層加碼”和“各自為政”的現象,給新冠防疫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 張睿明處長
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張睿明處長指出,在我國成功控制本土疫情后,又陸續出現十余起零星暴發,流行病學調查均指向境外輸入,其中確有部分案例涉及冷鏈食品,但其實質是冷鏈物品外包裝受到污染。


國家衛健委綜合監督局 妥佳處長
國家衛健委綜合監督局妥佳處長強調,新冠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及接觸來傳播,食品行業的新冠疫情防控,核心是做好從業人員的個人消毒和防護、免疫保護和病毒篩查。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司 許曉明副處長(線上)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司副處長許曉明指出,進口冷鏈產品包裝被病毒污染的情況很難避免,但是在生產雪糕時從制作到殺菌是全程低溫的環境下進行足以殺死病毒,所以產品表面所檢出的病毒都是死病毒,并不存在任何風險。
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處長劉建指出,要在源頭的管控上做好人物同防。針對檢出采取緊急預防性措施,做好物體表面的消毒,足以有效的切斷病毒傳播的途徑。進口食品包裝所檢出的病毒主要是由于污染造成的,并不是食品本身含有造成的。

科信中心 鐘凱主任
科信中心鐘凱主任詳細介紹了在近期“天津大橋道雪糕檢測陽性”事件發生之后,我國部分地區的監管部門對冷鏈食品、使用進口原料的國產食品的排查和檢測的新冠病毒防控措施,他指出,對社會公眾而言,“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幾乎等同于“可導致感染”,導致涉及到的食品品類消費信心嚴重受損, 對食品行業的供應鏈穩定帶來挑戰。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線上)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指出,對于冷鏈物品外包裝受到污染,所波及到的人群主要是裝卸工、冷鏈運輸工以及冷鏈進口物品的經營者,這些人群是因長期、高頻次接觸被污染的包裝而易導致感染。新冠病毒通過食品外包裝傳染給普通消費者的風險極低。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消毒首席專家張流波(線上)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消毒首席專家張流波指出,新冠病毒通過冷鏈食品及包裝傳染消費者的風險極低,按照現有操作指南及規范對進口食品外包裝進行消毒,足以保障公眾健康。在交流環節,與會人員為更加科學精準地做好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圍繞檢測情況、巴氏殺菌工藝、傳播途徑、執行難度、社會輿論風險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交流。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 李寧副主任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李寧副主任提到,新冠病毒不耐高溫,一般巴氏殺菌工藝(如 56℃ 30 分鐘或72℃ 15 秒)就可以有效滅活新冠病毒。如一部分預包裝食品的生產過程中有殺菌工藝,比如酸奶、冰激凌、面包等,這足以消除食品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評估部 劉兆平主任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 冷鏈新冠病毒檢測專家 王宏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國家 HACCP 研究所 李立副所長

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 羅云波主任

中國工程院 陳君石院士
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在總結時強調,食品檢測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幾乎不可避免。為避免公眾誤解和恐慌,穩定消費信心,維護食品行業產銷秩序,建議相關結果對外發布前,引入專業研判機制并統一歸口發布。同時,充分發揮科信中心等第三方機構的作用,組織專家開展風險交流,做好必要的科普和輿論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