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代表建議“一生喝奶”,錯哪了?
作者: 鐘 凱
時間:2020-05-28 15:42:00
每年兩會期間,大家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提案和建議,其中一些收獲了滿屏點贊,但也有一些招來網民的口水,今年當然也不例外。昨天,某乳制品企業代表“一生飲奶納入國家戰略”的建議瞬間引爆網絡。這個建議到底有沒有錯呢?我的看法是:沒有大問題,實際上這個“國家戰略”早已存在,根本不需要重復建議。關鍵是這話從企業嘴里說出來令人反感,如果換成營養專家或農業專家,可能效果完全不同。
為什么說無需重復建議?
2017 年,農業、發改、工信、商務和食藥部門聯合印發《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 其中對于奶業的戰略定位是這么說的:它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小康社會不能沒有牛奶。嬰幼兒配方乳粉是重要的母乳替代品。世界衛生組織把人均乳制品消費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發展奶業是增強國民體質,尤其是改善青少年營養與健康的重要選擇,也是建設健康中國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標志。
2018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其中提到:…大力推廣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倡導科學飲奶,培育國民食用乳制品的習慣。
這不算“國家戰略”嗎?實際上乳制品納入國家戰略并不是中國的發明創造。二戰后的日本就有“一杯牛奶振興一個民族”的口號。喝奶要從娃娃抓起,日本于 1954 年頒布《學校午餐(給食)法》和《關于促進乳品業和養牛業的法令》,俗稱“日本牛奶計劃”。這個國家戰略對促進國民營養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直觀的結果體現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另外,你也可以看看世界各國(包括中國) 的居民膳食指南,雖然乳制品的具體描述有所區別,但大家都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膳食指南是給全體國民的建議,覆蓋全人群、全年齡段,實際上和“一生喝奶”的“國家戰略”也差不太多了。

“一生飲奶”問題在哪?
我前面說“一生飲奶國家戰略”沒有大問題, 那就還有小問題的意思,主要指“飲奶”。乳制品是非常大的品類,其中液態奶(巴氏、常溫)只是其中之一,還有酸奶、奶酪等常見品種。
公開數據表明,中國的人均乳制品攝入量折算成鮮奶大約是每年 30 多公斤,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不過外國人除了喝牛奶和酸奶,相當一部分攝入量來自奶酪,除了直接吃也廣泛用于餐飲(比如披薩)。目前中國幾大乳企還是以液態奶為主, 但未來一定會多元化發展,尤其奶酪的占比會越來越大,所以“一生飲奶”的建議顯得有點局限了。
乳制品是否有益健康?
牛奶是好東西,多數人都認同,但“多喝牛奶身體好”這個說法并不準確。在吃不飽的年代,牛奶是很好的滋補品,但現在應該更強調合理攝入。 2019 年,哈佛大學發表了一項 22 萬人的大數據分析。他們發現,乳制品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癌癥及全因死亡率之間呈現U 形關系,即攝入少和攝入多都不好。因此根據膳食指南的建議適量攝入乳制品才是最有益健康的。
另外,不應忽視膳食結構的影響。對于不喝奶的人,鼓勵喝奶的潛臺詞并不是讓你在現有膳食的基礎上增加奶,而是讓你用奶代替一部分不太健康或攝入偏多的食物。如果你已經是吃得過多,喝不喝奶、喝多少奶你都是個不健康的胖紙。
寫在最后
這件事之所以“群情激奮”,主要是因為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一生飲奶”并不是關鍵,關鍵在“嬰兒奶粉剔除出跨境購名單”。100 多億的蛋糕,砸了多少人的飯碗,能不暴跳如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