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款零食、9 款奶粉被檢測出致癌物,專家提醒: 味道越香越危險
作者:阮光鋒
時間:2020-08-17 09:55:00
8 月 17 日,香港消委會舉行記者會,公布了 近期對嬰兒配方奶粉及薯片、蝦條等香脆零食樣本 的檢測結果。
其中,15 款奶粉樣本均含有污染物氯丙二醇, 且有 9 款具有可致癌的環氧丙醇,有 9 款樣本測出 含有縮水甘油酯 (GE);而 77 款香脆零食樣本中, 有 70 款含可致癌的丙烯酰胺。
看完這個新聞,媽媽們著急地看著寶寶的奶 粉罐,宅星人默默放下了手里的薯片,這些到底還 能不能吃了?
這些致癌物是什么鬼? 先來認識下檢測出的幾種有害物質: 1. 致癌物
環氧丙醇,也叫“縮水甘油”:主要用作天 然油和乙烯基聚合物、破乳劑、染色分層劑的穩定 劑,還被用于表面涂料、化學合成、殺菌劑等;
丙烯酰胺,是由“還原糖”(比如葡萄糖、 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 烘焙和烤制過程中產生的。
2. 污染物 氯丙醇是一類食品污染物,特別是在醬油、醋、雞精等調味品中污染水平較高,近幾年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才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其中氯丙二 醇(3-MCPD)出鏡率最高。
零食中為何有這些致癌物呢?
其實,它們都不是人為添加進去的,奶粉、 零食中之所以會有它們,這跟油脂有關,因為它們 是油脂加工過程中的產物。
蝦條和薯片的制作過程中,通常會用到大量 的精煉植物油。植物油在精煉過程中通常要經過高 溫處理,高溫作用會生成一些副產物,縮水甘油酯 和氯丙二醇就是最常見的兩種。
所以,只要使用了植物油,食品中就會或多 或少帶入氯丙二醇和環氧丙醇,不光零食有,我們 吃的油條油餅中也有。
丙烯酰胺的生成,和“美拉德反應”相關, 這個詞大家比較陌生,但其實它在我們生活中隨處 可見,比如烤肉、烤面包等,這么香、顏色那么誘人, 都是美拉德反應的作用。
食物里基本都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在加 熱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丙烯酰胺。我們平時 吃的很多食物,比如烤肉、油條、油餅中都有丙烯
酰胺的身影。蝦條薯片主要是用含淀粉食物,經過 烘焙做出來的,不可避免的也會有。
這些物質對人體有多大傷害?
有動物實驗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 并且能夠造成神經系統損傷。
但是,目前并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它會導致人 類癌癥,正因如此,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后 將它定為 2A 類致癌物,意思是潛在致癌物。
由于飲食習慣不同,每個國家的數據也有差異, 但我們總體上吃進去的丙烯酰胺并不多。世界衛生 組織估計平均水平是每人每天 20-30 微克,我國的
平均攝入量大約是 18 微克(以 60 公斤體重計), 這個攝入量總體來說是很安全的,不用太擔心。
環氧丙醇在多種食物中都有,歐洲食品安全 局(EFSA)的評估認為其攝入總量較高,多數人都 面臨著潛在的健康風險。尤其是嬰兒奶粉,因為它 是嬰兒的唯一食物,環氧丙醇帶來的風險“尤其值 得關注”。
不過,跟丙烯酰胺一樣,環氧丙醇也只是一 種 2A 類致癌物,并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會使人致癌, 總體上,大家不用太過擔心。
污染物氯丙二醇(3-MCPD),在三十多年前 就被發現存在于食物中。
2001 年 JECFA(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
組織下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第 57 次會 議,暫定 3-MCPD 每日膳食耐受量為每天每公斤體
重不超過 2 微克,只要不超過這個量就是安全的。
根據我國 2007 年第四次總膳食研究的評估結 果,我國人群膳食 3-MCPD 的暴露風險較低,并低 于國外一些國家。
還能放心吃零食嗎?
回到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都檢查出致癌物了, 咱們還能放心喝奶粉、吃蝦條薯片嗎?
這幾種“致癌物”,對健康可能有不利影響, 但是考慮到目前的食用量和危害性,這些物質對人 體的傷害并沒有大家擔心的那么大,還是可以放心 吃的。
其實,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可能還會有越 來越多副產物被發現。
這次新聞里報道的幾種物質,是隨著檢測技 術的進步逐漸被人們發現的,但它們其實一直都在 那里,并不見得有什么危害。
致癌物沒有安全限量,我們當然希望它們越 少越好,最好是沒有,這也是所有食品企業應該努 力的方向。
但很多時候可能很難,如果一味要求食物里 完全沒有危害物質,那我們可能就沒有什么東西可 以吃了。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蝦條薯片這類食物本身 就是高脂、高糖的食物,營養非常單一,基本只提 供能量,而且油多鹽多,對健康并沒有什么好處。
所以,就算沒有丙烯酰胺、環氧丙醇和氯丙 醇這些物質,這些零食也要少給孩子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