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彤吃播“翻車”把植物基肉送上熱搜,來我吃幾款給你們看
時間:2021-06-22 15:38:28
原 創 : 云無心
這兩年“植物基肉”很火爆,國外的產品登陸中國,本土品牌也風起云涌。最近,演藝明星關曉彤在吃播植物基水餃時宣稱自己“拍戲期間吃植物肉水餃不發胖,植物肉真的很適合減脂、增肌的小伙伴”。
不過,網友質疑她“只嚼不吞”是“假吃”,“翻車”的視頻成了熱門新聞,微博上甚至有兩個話題獲得了好幾億的閱讀量。
雖然關曉彤工作室對于“假吃”進行了否認,而吃瓜群眾依然不買賬,網絡上對于植物基肉的質疑、吐槽甚至激烈批評占了主流。
其實,“假吃”只是一個情緒引爆點,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即便是關曉彤在視頻里“真吃”,又能說明什么了?就像人們經常說的那句話:只要錢給到位了,在鏡頭前吃一次兩次又有什么難的?
在市場營銷中,植物基肉總是宣稱“高蛋白、低熱量、無膽固醇、無反式脂肪、高膳食纖維”等等, 似乎顯得很健康。
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混淆概念。
所謂的“植物基肉”有兩層意思:一是原料經過擠壓之后的拉絲蛋白,二是拉絲蛋白調配制作成具體食物之后的“植物基肉”。
在第一層意思上,“植物基肉”確實是高蛋白的。它所對應的“肉”,是豬肉、牛肉、雞肉等等原料“肉”。拉絲蛋白中主要是蛋白,只有很少的油脂,可以有一些纖維,具體的含量是廠家的配方決定的,并沒有統一的組成。而“真肉”的營養組成也會有很大的差別,比如里脊肉是高蛋白低脂肪,而五花肉和肥肉的脂肪含量就要高得多;再比如,黃牛肉也是高蛋白低脂肪,而和牛肉的脂肪含量就非常高。因為“真肉”的營養組成相差很大,泛泛地跟“肉”比營養就可以進行田忌賽馬的套路。
對于消費者來說,“原料”的營養組成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成品食物的營養組成。比如,第一層意思上的植物基肉確實脂肪含量低,但是不管是做成漢堡、丸子還是肉餡,往往需要加入相當大量的油脂,才能很好地改善口感。至于加多少,也就完全看產品的設計。不談具體的產品,而拿第一層意思上的“低脂肪”來描述消費者實際吃到的食物,是偷換概念的。至于“無反式脂肪”,則是正確的廢話—— 植物基肉可以做到“無反式脂肪”,而真肉食品更容易做到。
“無膽固醇”雖然是事實,不過按照現在的營養指南,限制飲食中的膽固醇含量并沒有什么必要, 所以這條“健康優勢”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至于“高膳食纖維”,也主要取決于制作食物時的原料調配。植物基肉可以做,真肉也可以做到。植物基肉來自于植物,而日常所說的“真肉”更多是指豬肉牛肉等紅肉。紅肉被分類為 2A 類致癌物,營養指南推薦減少它們的食用。所以,用植物基肉來代替紅肉,也還是有一定的健康價值的。對于植物基肉,廠家和產品代言人都宣稱“風味口感可以比擬真肉”,甚至宣稱“分辨不出來”。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去年,微博科普曾經提供了中國市場上銷售的 5 款主流的“植物基肉”,邀請科普和美食博主體驗品嘗。簡而言之,植物基肉口感確實跟真肉相差很小,但其風味要想“媲美真肉”,還有遙遠的路要走——要知道,大規模養殖的雞和豬,還有大量的中國消費者嫌棄它“風味不佳”,而植物基肉想要做到“媲美”這些“風味不佳”的肉,也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植物肉在中國爆紅,是因為 Beyond Meat 在美國上市爆款,中國的資本聞風而動,形成了一個“投資風口”,之后各種營銷炒作一直不停。
植物肉在中國受到嚴重抵觸,主要是西方有人鼓吹“中國人應該少吃肉”,這種傲慢無禮、嚴重雙標的說法引發了巨大的反感。
植物肉受到“反噬”,其實是被“殃及池魚”。
簡而言之,它沒有營銷炒作中說得那么好,也不是激烈反對者口中的“智商稅”。它就是一種植物蛋白原料的應用而已。
下一條如何選購放心芝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