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食品安全新聞媒體報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時間:2015-05-15 16:40:07
來源: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2014年4月11日,由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舉辦的“食品安全新聞報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食品司和宣傳司、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品監督三司、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的領導、專家以及20多家媒體和相關機構的代表參加了會議,共同探討我國的食品安全新聞報道工作。

陳君石院士以《哪些食品安全問題事關民生?》為主題,從食品安全輿情變化趨勢、食源性疾病、假冒偽劣與食品安全及食品安全的復雜性四個方面展開,分析了近幾年我國食品安全的輿情變化趨勢,認為媒體報道對食品安全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需要政府、企業、專家、媒體和消費者等多方參與。





1. 在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不應該盲目跟風發聲,應該以科學解讀為基礎,再進行科學、客觀的報道。
2. 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政府應該及時跟進,并實時公布處理進展,而不應該等到所有結果都處理好之后再發聲。因為在這段空白期內,謠言就可能占據輿論,失去最好的風險交流時機。
3. 食品安全新聞報道時,媒體記者在尋找專家時需要注意:
1) 專業背景比頭銜更重要。食品安全報道對于受采訪專家的專業背景非常重要,不能找醫學或者其他專業背景的專家來說食品安全的事情,即使他的頭銜很高。
2) 數據解讀比數據更重要。近幾年,媒體進行調查抽檢的新聞越來越多,如馬桶水菌落總數超標、食用冰菌落總數超標、鴨血中檢出豬血成分……等等。但是,食品檢測是一件科學的事情,只看檢測結果,卻沒有科學的解讀,很容易對食品安全問題產生錯誤和歪曲的認識,對企業和社會產生的影響也會更加大。
4. 在食品安全報道中,媒體應該更多的擔當一種輿論監督作用,而不應該是過度炒作。以金箔入酒事件為例,金箔能不能入酒,應該是一個科學問題,媒體報道可以監督金箔入酒的審批程序是否合規,而不應該抱著炒作的心態,要站在科學、中立立場。
會議資料:



上一條招聘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