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省消費者吃了新冠病毒!然后呢?
時間:2021-02-01 10:14:08
來源:鐘大廚在江湖 飲食參考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不是消化道傳染病,但總有人疑神疑鬼,害怕食品傳播病毒。怎么不懷疑進口箱包、化妝品呢?穿身上、糊臉上就不怕?現在好了,自“天津雪糕陽性”以來,全國各地的新冠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都把食品作為新的重點來排查。
近期,山東久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奶棗”被發現病毒核酸陽性,原因是進口乳清粉被污染,而且恰好還是“天津雪糕”同一批進口的烏克蘭貨。當地“高度重視”,向各地發出協查函,于是全國開始“緊急排查”。
一通瞎忙活之后,情況逐漸明朗。和“天津雪糕”不同,這次產品流入市場的情況比較復雜。據不完全統計,“涉疫奶棗”已經至少流入14省,11省已檢出陽性。分析各地通報的情況,這次的事件呈現幾個特點。
1、檢出陽性的主要是產品而非包裝和環境
在各地排查涉事奶棗的過程中,對奶棗外包裝和奶棗本身均有采樣檢測,但官方通報多數描述為“奶棗樣本核酸檢測陽性”,僅有個別通報提到了外包裝陽性。而且這個外包裝陽性并沒有說清楚,比如外包裝是否完好,是不是消費者已經打開吃了一些,這可能造成內部乳清粉對外包裝的污染。
此外,各地對相關人員、環境的檢測全部是陰性,有些不僅檢測核酸,還檢測血清抗體。
以上信息意味著產品出廠時包裝的污染概率其實很低,后續也沒有遇到病毒攜帶者。對于涉及到的物流從業人員,感染概率低到忽略不計,畢竟他們密接程度無論如何也比不上企業的生產人員吧?

2、直接食用或接觸的人數眾多
由于該產品主要通過網絡銷售,因此其擴散速度和范圍遠比傳統銷售途徑更快、更廣。目前各地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消費者主動報告已經查明的密切接觸者眾多,比如菏澤1000多人,濟南500多人,貴州1100多人,重慶400多人。
從這些數據來估計,全國實際密接人員應該有上萬人。考慮到預包裝食品的屬性,這里面除了快遞渠道人員,應該有相當一部分是購買產品的消費者,而且不少人應該已經吃了。比如福建三明永安市排查到的直接食用或接觸的人員33人。

3、污染源頭基本排除活病毒
涉事奶棗最早發現有問題其實是1月18日。當時棗莊市通報,該生產企業的環境樣本呈陽性,后續原料乳清粉檢測呈陽性。環境陽性有兩個可能,一個是原料對環境的污染,一個是現場工作人員有病毒攜帶者(被感染)。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現場人員的可能性基本排除,因為到今天已經接近2周,未見人感染報道。也就是說,這個陽性應該是死病毒或病毒片段,不具備感染性。
之前文章分析過,乳清粉經熱加工,病毒不可能存活。從這批貨的背景還可以作出進一步的判斷。這批乳清粉是2020年12月25日從烏克蘭到達天津港的,因此合理推測應該是走海運(最經濟)。當然,是否可能走北方的中歐班列或者空運入境需要進一步核實確認。
海上航線是從烏克蘭奧德薩港經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地中海,然后經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穿過曼德海峽和亞丁灣進入印度洋,再經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國南海,最終到達中國大陸的各港口。海運的時間長達一個多月,且相當一部分處于熱帶地區。乳清粉是常溫產品,在這樣的環境下,病毒能活下來嗎?

經過這一輪咋咋呼呼的蠻干,咱們能證明的僅僅是“乳清蛋白里面的陽性沒有傳染性”。看到官方通報里面說的“相關人員均已落實管控措施”,我真替這些冤大頭不平。不出意外的話,他們應該全都是“干凈”的。
從疫情開始至今,已經有數不清的進口食品和其他貨物進入消費市場。現在排查發現有陽性,以前沒有嗎?為什么從武漢疫情結束之后,沒有發現消費者因為進口食品或物品感染呢?這種簡單的邏輯推理都想不明白嗎?
所以各位,瞎折騰啥呢?
(網圖侵刪)